 
            在“退群”中重获生机
分享
BeeHome 的文明实验
王东岳在《人类的没落》中提出,现代文明并不是无止境走向繁荣的“进步史”,而更可能是一条不断积累脆弱性的轨迹。文明通过层层“代偿”来维持自身:能源系统补偿自然匮乏,金融体系补偿资源分配,消费文化补偿精神空虚。但随着代偿越堆越高,整个系统反而越来越脆弱。
这就好比我们身处一个超大的微信群,里面有数亿人,每天规则越来越多,噪音越来越大,你必须不断付出时间、金钱、精力才能跟上节奏。而这一切并不一定让生活更自由,反而更焦虑、更不安。
BeeHome,就是一次有意识的“退群”实验。
为什么要“退群”?
因为这个文明的“群”,已经太过庞大与复杂:
- 
能源依赖过度:一旦电网瘫痪,城市在数小时内就可能陷入混乱。 
- 
住房体系失衡:高房价让大多数人只能沦为负担的承受者,而不是空间的创造者。 
- 
消费主义加剧脆弱:我们以为更多的消费带来更多幸福,结果却是更多债务与失落。 
“退群”并不是彻底退出社会,而是有意识地抽离出一部分过度依赖,把生存的关键要素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BeeHome 的“退群方式”
- 
能源退群 - 
不是完全依赖庞大而脆弱的集中电网,而是用 太阳能板 提供电力; 
- 
夏天:满足基本用电和气候舒适; 
- 
冬天:通过 火箭炉(Rocket Stove),用最简洁的方式把木材、秸秆等生物能转化为取暖和烹饪的热量。 
 
- 
- 
住房退群 - 
不再完全依赖房地产商和高负债贷款,而是通过 模块化 + DIY 的方式,自己动手,搭建一个能真正住人的小屋。 
- 
这种“自己建造”的过程,不只是造一栋房子,而是重获 居住权和创造权。 
 
- 
- 
生活退群 - 
BeeHome 并不拒绝现代生活,而是为个人、家庭、社区预留一块 独立而稳定的生存空间; 
- 
它既可以是家庭的避风港,也可以是教育实验室、社区共享空间,甚至是小型创业的起点。 
 
- 
“退群”并非逃避,而是再造
在网络语言里,“退群”常常意味着一种不再忍受、果断退出的态度。但 BeeHome 的“退群”,不是消极逃离,而是一种主动的文明选择。
- 
这是一次 降复杂度 的尝试:让生活回到简单、可控的状态; 
- 
这是一次 增强存在度 的实践:当一切崩溃时,仍然有一盏灯、一团火可以维持生命; 
- 
这是一次 寻找意义 的过程:当你亲手建起一间小屋、点燃一座火炉,生活的“意义感”会重新浮现。 
在“退群”中寻找未来
文明的没落,不一定是灾难场景;它更像是一个系统走到极限的自然结果。王东岳提醒我们:系统的“代偿”终会到头,而人类必须学会在低代偿的状态下继续存在。
BeeHome 提供的,正是一种“低代偿的生存解法”。
它不是完美答案,但却是一个起点。
- 
在这里,人类学会用最基础的能源维系生命; 
- 
在这里,家庭重新找回居住与建造的权利; 
- 
在这里,社区通过合作与分享,重建小规模的稳定秩序。 
“退群”不是后退,而是退一步,才能走出新的路。
BeeHome 的愿景就是:在文明危机来临之前,为人类预留出一些“小小的安全岛”,在那里,生命可以继续,意义可以延续。
